探寻中华文明足迹 追溯五四精神内核 思考当下继承发扬---熊猫照明五四青年节活动
发布时间:
2019-05-05 20:47
4月25日,行政人事部、机关党支部联合光电科技事业部以“探寻中华文明足迹 追溯五四精神内核 思考当下继承发扬”为主题组织举行了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来自机关部门和光电科技事业部的二十多名青年、骨干及领导参加本次活动。
参与者提前学习、了解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及精神,并提前查阅了一件南京博物院中最感兴趣的馆藏文物的前世今生。在当天参观过程中大家兴致勃勃,惊叹连连,对中国恢弘悠远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绝伦的文物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赞美。
参观结束后,大家聚在一起就这次的参观感受进行了交流,并结合五四运动,探讨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在本企业、本岗位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挥五四精神,实现自身价值。
参观感受
顾钟青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不仅仅是一场运动,更是一个时代,是一种精神。处在中国历史变迁关节点上的五四运动,它提出了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方向和现代社会制度选择的科学诉求,它激励了新的阶级力量的代表勇敢地登上历史舞台,它预示了古老而青春的中国将在革命的烈焰中诞生,它宣告了不屈奋斗的中华民族将迎来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说:“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是划时代的。” 当我回想百年前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时,眼前浮现的是一个个热血青年的身影,是一个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言犹在耳的是——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梁启超先生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李大钊先生的“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
在五四运动百年纪念来临之际,有幸参观了南京博物院,从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前走过,仿佛走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联想百年前那场风起云涌,颇多感慨。千百年来,天子皇朝的统治已消亡,城邦战争的硝烟已落定,角斗士的厮杀呐喊已远去,可件件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记录了古往今来那些时间轴上的兴衰荣辱。看着编钟、琉璃塔、青铜鼎、唐三彩、山水画、青花瓷……他们不动,他们静默,但他们身上的痕迹、纹饰在诉说: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怎样的辉煌和历史,在人类的文明中深深感受作为一个万物灵长的人类的骄傲和谦卑。所有这些文物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起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想像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博物馆中展览的文物,从艺术到科学,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民族文化到异域风情,涉及到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是人类及各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所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凝结,是创新、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在这一点上五四的精神与此重合相融。
由此,反观当下,作为当代青年,在这样日新月异的时代,在平凡的岗位上,必须保有“独立之思想,创新之精神,永久之奋斗”。李大钊先生说过: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由此,我们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做勇者、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创新的思维,澎湃的热情、执着的信念、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责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王静
青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部分,青春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青春是实现梦想,有的人觉得青春是永不认输,有的人觉得青春是独自长大,但是我觉得,只要你不停的前进,这就是青春。
这是我第一次去南京博物院,怀着对历史的敬仰,对文物的欣赏,基本上每个馆我都走了一遍,着实使人惊讶。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文物,第一件是白地黑花开光童子莲雁纹瓷枕,枕头是人们日常起居的重要生活用品,这件瓷枕产于磁州窑,主题图案是一个男孩,肩上扛着一个大荷叶,身后跟着一只大雁,整个画面栩栩如生,儿童通常是喜庆和吉祥的象征,男孩寓意着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儿童和荷叶的组合象征着莲生贵子,此纹样在宋代开始流行并繁荣发展,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二件是石辟邪,是一种形似麒麟两侧,生有羽翼,神器威武的石刻,此件文物发现于南京城北燕子矶,虽然在细节上已经风化的不可辨识,但它所出跃跃欲试的动感,石辟邪极其完美的体现出了六朝古都的神韵,它是最能体现南京六朝古都形象的文物,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六朝石刻依然威武的守卫在帝王将相的陵墓前,从它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精神,在工作上,我们应该时刻坚守自己的岗位,无论岗位的大小,重要与否,都应该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完成自己应完成的任务。
这一次的南京博物院之行,中华的璀璨文化令我由衷感叹,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我们现代青年人应把古人创新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并将创新精神发扬光大。
周雯雯
前段时间法国巴黎圣母院起火事件引起了大家对文物的广泛讨论,其实不管是国内国外,那都是属于全人类的瑰宝,需要我们共同守护。来南京的第七年,很有幸能借公司这次“五四活动”首次踏进南京博物院参观,感触颇多。
黄瓦红柱、草木葳蕤,各种石刻文物点缀其间,成团游客或当地学生来来往往,给这座承载了太多历史变迁的庄严肃静的殿堂增添了不少鲜活的人气,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短暂的参观时间在“一院六馆”里那些数不清的宏伟壮观、美轮美奂的文物前面略显拮据,但在参观过程中,比起那些镇馆之宝,更能吸引我的反而是文物中那些含有动物的小器件儿。
在古人的眼中,动物如同人类一样,有着鲜活的生命观,古人认为,天生万物,每一物都蕴含着丰富的上天的信息,此之谓“天性”。人类如此,万物莫不如此,动物也不例外。在展厅里最常见的动物形象莫过于马、牛、羊、鸡、犬、猪“六畜”,早在先秦的《周礼》中就有记载,“六畜兴旺”是丰衣足食的象征。另一方面在文物上出现的小动物也代表了中国的祥瑞文化,它表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幸福美好追求的秉性,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也是幸福物得以孕育的基石。
看完这些古人与自然、与小动物和谐相处的文物历史,我不禁反思当下人类给自然所带来的种种。丁仲礼先生曾说:“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地球用不着你拯救,地球比现在再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不都好好的这么演化过来了?毁灭的只是物种,毁灭的是人类自己。所以是人类如何拯救人类,不是人类如何拯救地球。”
今年正值“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五四精神包含着“美”、“善”,包含着“相爱互助”,它提醒着我们中国青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有思想、有勇气、有作为的,我希望在当下屠戮、战争、污染依旧存在世界里,所有的青年流淌在血液的那些和百年前青年战士们身上一样的精神能够觉醒,未来是我们的,地球的存在也是我们需要作出努力和守护的,希望不会在未来的博物院里那些现在还存在的小动物们成为像历史馆里那些远古恐龙一样,变成一个个用螺丝钉拧紧的骨架陈列在那里供后人参观。
李雅菡
虽然对文物考古没有过多的专业理解,但是一进门确实被扑面而来的历史文化气息震撼了。印象最深的是错金银工艺、青釉小瓶和一些明清时期女性的物品,错金银工艺虽然曾在其他博物馆见过过但是在南博的所见更加精致,肉眼可见文物中能够明确地看出哪里是金银哪里是石头;青釉小瓶上的花纹错落有致,各种器物挂饰上点缀的绿松石,花纹繁杂而又利落;另一旁则是晚清时代的刺绣、眼镜袋与香囊、绣花鞋,看着没有手掌大的绣花鞋,令我有些不寒而栗,想到封建时代通过裹脚令女性变成好操控的劳动力,使她们无法出门走动,只能呆在家里纺线的画面;而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相对平权的时代,女性可以独立在职场奋斗,发挥自我价值,这自由、民主的新时代的离不开一件件的民主爱国运动;在五四运动中,也不乏一些学者作家为女性平权发声,李大钊曾应邀来前往北京女子大学毕业典礼,他对毕业班的学生说:“你们都是‘五四’新时代的优秀女学生,受过运动的锻炼和新思潮的教育。今后,在各人的工作中,千万不要忘记国家的前途和妇女的命运,继续前进。”
很少有哪场历史事件,像1919年的“五四”运动那样,将历史清晰地划为两个时代,它既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也是一个没落时代的终局。这场活动几乎涵盖了各个阶层,从学界到学生到工商界到工人,每一位都深切的感受到自己是运动、是社会、是国家的一员;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在他心中,文化要比历史久远,文化能够体现出永久的价值;对自由的渴望,对文化的传承推动了新中国的成长,五四运动中,相较破坏、摒除,更多的是注重西方的科学与民主观念,将其融入国情;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时常会觉得自己是为个人而奋斗,丧失历史自觉性与集体荣誉感,其实不论身处什么岗位,个体无法离开集体与国家谈论实现与成功。这就是说,中国的独立富强是需要每位民众肩负起责任来,尤其是我们青年群体,更需要提高整治素养,担负起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25-85318884
关注我们
官网
获取更多资讯
- 返回顶部
电话:
地址:
南京市江北新区高科7路6号
南京市高科五路1号

微信公众号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2 南京中电熊猫照明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 苏ICP备10013026号